一方面,从宏观上看,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这已成共识。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三要素之一,劳动者接受必要的教育以后,不仅能提高劳动能力,把简单劳动变为复杂劳动,而且能将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实现科学技术再生产。各国的实践证明,先进的教育能够促进科技的兴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种生产力一旦投入生产建设实践,必将创造更多的价值和国民收入,为实现经济公平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教育公平对于促进就业公平意义重大。在当今时代,劳动这一生产要素在参与分配中的作用,已经不再单纯地取决于劳动的数量,更重要地取决于劳动的质量。而劳动质量的提高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缺乏教育是人们走向平等的三个最大障碍之一。因此,通过教育公平,可以改善公民特别是低收入人群的教育状况,全面提升人的劳动质量,促进就业公平进而带来经济公平。

  另一方面,从微观上看,教育公平能够使劳动者充分解读就业信息、获得更高收入。劳动者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及劳动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民个人的收入状况。有研究表明,在我国城镇居民中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不同学历劳动者的收入比为1:1.17:1.26:1.8,高学历者的收入明显高于低学历者。更为重要的是,教育在居民收入差距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的本质的目标在于实现共同富裕,因此,我国政府非常关注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特别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实现教育公平对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不容忽视。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指出,在走向平等的道路上,没有比免费提供公共教育更为伟大的步骤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博士后李长安指出,教育可以从两个方面调节收入差距:一方面,通过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来直接影响其收入能力,受教育程度低的劳动者可以经过接受更高教育来提高收入能力从而缩小与他人的收入差距;另一方面,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来影响未来收入分配的状况。如果所有家庭的子女都拥有同等的教育水平,则不论他们的父母受教育程度高低,下一代的收入差距都将相对缩小。

  因此,教育公平是经济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的不公平会带来就业的不公平,就业的不公平会带来收入的不公平,收入的不公平会带来生活的不公平,由此还会产生下一代的不公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就无从谈起。

教育公平对政治公平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公民整体平等、民主精神的获得,对政治的有序参与,均依赖于教育公平的获得。因此,实施教育公平,能有效地促进政治公平,推动政治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相应的政治保证。

  首先,教育公平具有促进社会正常流动的社会功能。勿庸讳言,在目前公民经济和社会地位尚存在较大差距的情况下,社会的正常流动,特别是向上流动仍存在很大障碍。由于社会弱势群体与社会其他阶层不在同一起跑线上,他们丧失了向上流动的希望,难以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社会各阶层也就难以正常的流动,这样会进一步导致社会各阶层政治上的两极分化,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就难以构建。教育公平着眼于人的未来发展,恰恰强调的是在起跑线上的平等。公平的教育能为社会全体成员提供同等的发展机会,促进人的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这种通过开发人的内在潜能和激活内在活力、缩小结果差距、实现社会公平的方式,不仅能保证基本生存的需求,而且能满足人们希望受社会尊重和自我实现的更高层次的多种需求。这种教育能有效改变社会底层群体命运,减弱代际继承效应,让其子女通过正常渠道进入更高层次,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促进社会的正常流动。因而,现代社会的教育被认为既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又是科技进步的“孵化器”,同时,又由于它在社会流动、社会分层中所具有的“筛选器”作用,又被视为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和“平衡器”。被称为美国“公立学校之父”的贺拉斯?曼宣称:“教育是实现人类平等的伟大工具,它的作用比任何其他人类的发明都伟大得多。”[4]

  其次,教育公平可以缓解政治体系与社会体系的压力,维护社会稳定。教育公平观念一旦深入人心,民众会充分重视社会价值和政治体系价值,在发现和肯定自我价值的同时,期待具有平等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以及具备形成政治体系所需要的社会政治秩序的意识。

  教育公平为社会成员的有效流动提供了机会和可能,使民众自觉认识到过有意义的社会生活和符合政治体系要求的生活的必要性,使其在尊重个人价值的同时更强调社会共同体。这样有利于塑造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公民精神,并使这种精神内化为公民自觉自愿的行动,从而维护和传承社会政治主导价值和政治信仰,维系政治体系的稳定。[5]反之,如果教育不公平,未受教育或少受教育的群体与阶层(目前主要是在乡村)易会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的一个“盲点”,因为,对政治的无知或少知可能会使他们在政治活动方面长期受排斥。当他们可能长时期无法通过有序政治参与表达利益时,“在矛盾激化的情况下,他们往往倾向于选择非制度参与的形式,这对乡村乃至全国的政治稳定都是一个不利因素。”[6]特殊情况下,他们会觉得无路可走,铤而走险。另外,还有学者指出,“教育公平缺失会导致主流意识形态的相对淡化,阻碍社会流动,衍生权力腐败”等等,这些最终都会导致政治的不稳定。[7]

  因此,实施教育公平,促进社会的有序流动,维护公民的政治信仰,削弱公民因不能有序参与政治带来的强烈挫折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维系政治体系的稳定。需要指出的是,通过教育自身不可能实现高水平的教育公平。教育不平等归根结底是社会和经济不平等的反映,教育不公平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政治因素使然。只通过教育改革是不可能彻底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是根本,是实现包括教育公平在内的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根本路径。[8]只有社会公平环境优化了,教育公平增长空间才会加大。当然,教育公平程度提高了,社会公平水准也就会随之提升,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才会充满希望。